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魏建国:在青藏高原浇灌人工星空体育平台智能之花<
发布时间2024-09-10
从渤海之滨到青藏高原跨越1700多公里,从45岁到51岁用了6年时间,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魏建国,作为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的教师,把科研的根扎在服务西部建设发展中,积极探索东西部教育协同,以赤子之心服务民族高等教育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近日,他荣获2024年度“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”荣誉称号。
天津北方网讯:从渤海之滨到青藏高原跨越1700多公里,从45岁到51岁用了6年时间,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魏建国,作为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的教师,把科研的根扎在服务西部建设发展中,积极探索东西部教育协同,以赤子之心服务民族高等教育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近日,他荣获2024年度“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”荣誉称号。
获批全省唯一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、第一个人工智能本科专业、唯一的网络空间安全一级硕士点、首个工业机器人实验室、首个网络攻防实验室、获批国家民委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魏建国在青海的6年里,一点一点地为这里搭建起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平台,让人工智能之花在青藏高原盛放。
初到青海,魏建国发现,当地师资、平台、科研项目都很少,更缺乏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的人才。为了改变“人工智能人才不上青藏高原”的现状,魏建国立志要为当地计算机人才培养做些有用的事,要为当地培养“留得下”“用得上”“靠得住”的人才。
他整合了传统的计算机、物理电子信息、数学等传统学科,打造建设新型交叉学科。2017年,在他的协调下,青海民大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签订了“卓越实训”合作办学协议,来自民大9个专业的70余名学生在天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免费实训。而通过对口支援政策搭建的桥梁,天津大学也为民大计算机学院培养了第一名博士师资。
在科研中,他推动两校共建“两弹一星”科学家研学平台,两校自主研发的教育辅助机器人项目,为解决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提供“天大-民大方案”,其核心技术成果“汉藏智能语音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”被认定为国际先进。在他的全力指导下,2018年,青海民大申报的“基于藏语的语音处理”项目,实现了计算机学院国家自然基金零的突破。
魏建国还把天大“新工科”的建设经验带上青藏高原。他推动青海民族大学建设“智能与计算学部”改革,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促进通信、材料、物理、化学等学科的快速创新和知识发现,推动数学、民族学、教育学、传播学等学科的内涵变化,拓展法学、经济学产生新的研究方向,最终形成“人工智能+X”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,培育出产业及技术需要的创新型人工智能人才。
藏族学生鲁荣江才是他在当地带出的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学生。来自云南的江才擅长藏语方言,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后,成为当地少数懂藏语又懂技术的人。毕业时,很多大厂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。但是,他毅然决然回到家乡,建设家乡。这让魏建国倍感欣慰。
“搞科研要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落脚点,要从科研创新的实际应用场景出发,将它努力做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系统性产品,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发展新时代中。”
如今,魏建国虽然回到天大校园,但青海依然是他心中的牵挂。他说,服务西部没有期限,自己虽然回来了,但是学部还有其他老师在西部接棒工作。
立德树人,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。这是他在第40个教师节最大的愿望,也是永远的奋斗目标。星空体育平台
<